关闭→
当前位置:资源奢华网>阅读> 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散文

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散文

2020-01-05

电车之狼中文版下载,威猛总裁的黑色新娘,益阳洪水

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散文

  园林,在中国的古籍里,依其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又称作园、囿、苑、园亭、庭园、园池、池馆、别业、山庄等,英美各国则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 Garden。它们的性质、规模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美化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叠石理水以及亭台楼阁等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优美环境。这就是我国用来包装山水的园林。

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散文

  我国的园林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至今,已有3000多年。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汉代以后,官僚、贵族、富商开始经营私家园林。西汉时期茂陵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奇禽怪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澜……奇树异草、糜不具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西京杂记》),这是我国最早的私家园林。此后,历秦、汉、魏、晋、南北朝,再至唐、宋、元、明、清,皇家园林、宅第园林、寺观园林、风景园林等各类园林相继发展。所谓“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室芳树、花林曲池、桃李夏绿、竹柏冬青……”这些,都形象地描绘了我国园林的多彩多姿。特别是明清时期,我国的园林建设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在造园艺术和技术方面都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地。这一时期的园林保存下来的较多,形成了比较集中且具有一定风格特点的地区:北方以北京的中心,如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江南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中心,如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留园,扬州的个园、何园,杭州的西湖风景园,无锡的寄畅园,上海的豫园等;岭南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如广州的余荫山房,东莞的可园、顺德的清晖园等。

  “似取山川来掌上,如携天地入壶中”,这些建于城市或城郊的园林盛景,空间虽小,而景色如故。山不高而有峰峦起伏,水不深而有汪洋之感,湖水悠悠、有桥梁连其透迤,楼阁巍巍、有道路通其脉络,竹丛树荫、幽深莫测,园路常曲、长桥多折,组合成了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它把我国的秀美山河,包装、打扮得如诗如画。可以说,我国园林艺术历史渊源之久长,造园艺术之完美,建筑风格之独特,早己饮誉世界。我国的园林是全世界公认的瑰宝。这正如明末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在《基督徒中国布教记》中所记叙的:“在中国园林中,有许多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连记叙它们都是很愉快的,那儿有人造的假山……有建筑、踏级、池塘、树木和其它珍奇的东西。一切都处理得素净淡雅……”。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雨果在谈到中国圆明园时曾热情地指出:“一切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的形式出现,那就是圆明园。”正是我国精湛的园林艺术以及其充满幻想的魅力,征服了世界各国的文艺家、建筑师、造园家、旅行家……使中国园林赢得了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

  进入 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我国一座又一座古典式的优美庭园,飘洋过海,相继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落成揭幕,还有的在国际园林评比中获奖。 1980年5月,仿照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原型,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起了“明轩”,以后,又在加拿大温哥华中山公园建起了一座园中园——逸国,在德国的杜伊斯堡市建起了“郢趣国”,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修建了“棂星门”及其它园林设施……此外,以“芳华园”命名的中国园林,1883年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第16届国际园林艺术展览会上获得“园艺建设中央联合会大金质奖章”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金奖”:年在英国利物浦举办的国际园林节上,中国的“燕秀园”获得“大金奖”、“最佳亭子奖”和“最佳艺术造型永久保留奖”……

  今天,仿照中国用园林“包装山水热”,在世界各国正方兴末艾。

  我国用来包装山水的园林艺术,是一种融建筑、园艺、美术、文学和生态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园林建筑与一般房屋建筑相比,有其独特的性质。这是因为:一座园林,从它一开始,其建造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游憩生活需要而创作的,其精神功能居于主导地位,而房屋建筑则不能不是以其满足人们居住需要的物质功能为主。由此,决定了我国用园林包装山水,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立意及意境创造。

  “意在笔先”,这是古人从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创作中总结出来的一句名言。“意在笔先”,对园林艺术的创作与设计也是完全适用的。一座园林,其山石、池水、花木、建筑等诸多的组景要素如何组合,当以立意为基础。立意,即着重艺术意境的创造,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我国传统造园的特色。园林立意,它受宗教对仙山琼阁的憧憬,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讴歌,以至历代名家山水画寓情寄意的影响是很深的。故诗情画意常常在许多园林建筑艺术意境的创造上反映出来。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写道:“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在这些描写中,计成把远山、萧寺、湖水、花卉、云霞、月色、风声、梵音、琴书等各式各样的形、声、色等组景因素都点了出来,其目的就是要围绕某种意境,运用、安排好组景要素,以加强园林艺术的组景效果。我们都到过苏州的拙政园。园的中部以荷花池畔的远香堂为中心,有一很好的立意及其组景效果。远香堂的命名,就是“香远益清”意境的概括。人立在堂里,可以看到四面的景色。堂的东、西、南三面,分布着亭、台、楼、阁、曲桥、香榭,形成了一组精美的建筑群;堂北,穿过“荷风四面”亭,登上旷若郊野的小山,就是文征明题匾、联的四方亭。匾日:“山花野鸟之间”,联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样,就把清幽、恬淡的立意及意境创造形象地表达出来了!而且,这种表达并不直露,它讲究的是“隐秀”、“曲致”,即所谓“景愈藏,而意愈深”。在这里,隐是为了更好的显,虚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实,只有有隐有显方能使人“瞩之不见,观之不畅,而思之有味。”拙政园中部的景观布置是立意与意境创造俱佳的典型范例。

  (二)注重点景及构景中心的创造。

  作画有“画龙点晴”之笔。一篇散文有文眼,一首诗有诗眼。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是诗眼。一座园林,则有点景之作。点景,也称之为园林的构景中心,即是通过突出或强调某一景物,使它在周围的景物中显示出来。一般说来,园林某处富有独创性的建筑物,常常被用来作为整个园林画面(一座园林可比作一幅立体画)的重点或主题,这就是点景。我们游览北京的颐和园,就会感到园林的点景之作或构景中心对于旅游者观赏园林美景所起的重要作用。“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这个景观特色,在颐和园里,你登上佛香阁就会有真切的感受。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是全园建筑中最引人注意的点景。它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南坡的中轴线上,21米高的巨大的石砌高台在万寿山的半山腰把它托举起来,它的顶部超过山脊,离地面高达41米,左右配以重檐方亭。前有金碧辉煌的排云殿,后有光彩夺目的“智慧海”,并有东西两侧长廊和其它建筑群为之烘托,气势极为壮丽。拾级登临佛香阁平台,向南眺望可借有广阔水域的昆明湖及湖心的龙王庙岛、十七孔桥、廓如亭及远景之长堤烟景;向西眺望,玉泉山塔和秀丽的西山景色尽收眼底,并以转轮藏、五方阁为俯借对象。在构图上,佛香阁高低、大小、收放对比适宜,空间富于节奏感。所以,佛香阁,它不失为我国园林艺术中,作为点景和构景中心的极佳范例。

  (三)注重借景及借景的艺术运用。

  中国园林艺术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一样:是“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它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缩地于尺幅之中,在方寸之间展现千里江山是基本相同的。由于一座园林一般占地面积不大,所以十分注重借景。借景的目的是把各种在形、色、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来,使园林景色更具有特色和变化。借景的方法包括“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物而借、应时而借”等,园林通过借景可以扩大空间、丰富景观效果,提高游憩品味。古人云:“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讲的就是要注重借景。苏州的沧浪亭,是北宋时代苏子美建造的一座面积不大的园林,然而,建园的能工巧匠们却构筑了一条高低曲折并用花窗隔开的复廊。使游人通过这条复廊,得景于内外远近,发挥了很好的借景作用。复廊内傍园林、外依碧水河塘。你从外廊走,仿佛你并不在园林里面,而是在园外青葱翠色的郊野漫步,但是,转过脸,你从花墙往里看,却看到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摇曳,别有一番风味。如果你从内廊走,你可以尽情欣赏园内那些亭台、假山、芭蕉掩映的小榭、飞檐凌空的厅室等建筑艺术。从花墙往外看,园外风光又扑入你的眼帘。走完复廊,登十多级梯阶,便到了见山楼,登楼纵目远望:白墙黑瓦的苏州古城、曲折纵横的城河,盘门古塔、远处的上方山,一览无余。正是沧浪亭借景艺术的成功运用,你会觉得石亭上的.那幅“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联语,真乃“巧而得体、精而合宜”了。

  (四)注重文以点景,景缘文出,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

  我国当代造园大 师陈从周教授曾说:“中国园林是‘文人园’,其主导思想是人文思想”。我们每到一处园林,除了观赏建筑壮美、布局精巧、花木艳丽之外,更会感受到它人文底蕴的深厚。有诗云:“楼外楼头雨似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西湖苏堤、白堤,就是以苏东坡、白居易的姓氏命名的,用以纪念他们,疏浚西湖,筑堤造园。可以说,西湖风景之美,一半是自然造化之功,一半则应归功于历史上骚人墨客“题以发之”的包装与吟咏。 1979年,由王荣初选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湖诗词选》,就收录了历代文人骚客歌咏西湖风景的诗词多达343首(诗274首,词 69首)。诚所谓“地以诗生辉,诗以地益秀”

  江山也要文人捧,园林胜景之所以要有名文及佳美诗词、对联包装,并与之相匹配,这是因为自然山水之美的精妙处,如果缺少文人从美学和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品味,就会如同得璞玉而怀宝不识,一般人难以发现领会山水之奥妙。只有通过文人学士的生花之笔,艺术地描绘出它的胜概,才能引发人的游兴,吸引人们去观赏。其实,以文点景的名文诗作,就是“留之久远”的导游词。我们有的风景园林,就是以文人“归老之计”命名的,苏州的网师园,就是清乾隆间宋鲁儒移情山水、取“渔隐”之意(网师即渔夫)命名的:此外,园林里的殿、堂、轩、馆、斋、苑、舫、楼、台、亭、榭等的题名,也多与历史上名人、名文、名诗相因由。爱晚亭名出自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留听阁名出自李商隐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明月楼出自徐凝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等,此外,我在上文《楹联溢彩、山水增色》中谈到楹联对园林的点染、包装、“题以发之”时,也综述了园林里的楹联对增强我国风景园林的意趣和韵味的作用。总之,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又一大特点。

  (五)源于自然、再造自然、胜于自然。

  我国的园林艺术,是在自然界与人类活动交界面上的一门“师法自然、再造自然”的艺术。我国建造园林,既注重依山附水,因地制宜,自成天然之趣,但也并非完全依赖自然的山、水、树木景观;也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依原样地再现自然;而是要经过造园者的精心设计,再因势就势,包山模水,人工为之,即经过艺术的包装、加工、点染,使之比大自然更典型、更集中、更富有诗情画意,这就是所谓“天工”和“人巧”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从结构上说,是一种统一,也就是造园师们通过虚与实、真与假、大与小、露与隐等一系列多样统一的刻意安排,并经过各种景象的取舍精选、建造、加工、包装,以求所建的园林呈现再造自然,胜于自然的“人巧”之美。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它取材于自然山水,虽没有宏伟高大的建筑,没有绚丽斑烂的色彩。但却是“自然天成地就势”,努力做到建筑的艺术布局与自然山水环境的巧妙结合。山庄内大小建筑共 110余组(群),它们有的置平岗、跨溪流、借山势、依危崖;有的高居于群山之巅;有的深入水际或坐落在山坳沟底之中,却都达到了“人巧”“天工”完美结合的奇妙境地。这个奇妙,不是别的,而是胜于自然的奇妙。这正如朱启钤在《重刊园冶序》中所说的:“以人为之、美入天然,故能奇”。是“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奇”。

  我国的园林,是用诗情画意来包装山水的,是“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艺术。观赏我国的园林,是观画、是读诗,会使人既得美景之享受而怡情悦目,又会让人明生活之哲理而旷达今古。郑板桥面对一竹石小景曾这样写道:“修竹数竿、石笋数尺……而风中雨中有声,石口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让我们在观赏我国园林时,也能达到象郑板桥一样“非唯我爱园林,园林亦爱我也“的境地。

【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散文】相关文章:

1.哥哥散文

2.月光散文

3.兄弟散文

4.无题散文

5.花事散文

6.文竹散文

7.风水散文

8.远行散文

资源奢华网